提前十分钟落地!南航空地联动为救治旅客争取时间

中国哲学所说的本体,也是一种承诺,但它不是实体,而是本源性存在,或潜在性存在,是一种创造与发展的可能性,其实现则靠作用、功能。

何谓直?在孔子时代显然有不同看法,叶公和孔子代表了两种不同看法。现代西方哲学中有所谓情感主义伦理学,一方面承认道德伦理由情感决定,另一方面又宣布这样的伦理学是主观的、相对的、非科学的,目前又遭到新的批判。

提前十分钟落地!南航空地联动为救治旅客争取时间

郭店竹简中有多处提到孝,《唐虞之道》:孝之方,爱天下之民,《五行篇》:爱父,其攸爱人,仁也,《语丛三》:爱亲,则其方爱人,等等。爱智被归结为理智、理性。此文为2000年5月蒙培元先生在台湾某大学发表演讲的演讲稿。儒家承认,在亲情这一点上,人与动物有极相似(如程颢、朱子等人)之处,这是人与动物连续性的一面,但这未必有损于人类的尊严。所谓重视,就是把情感放在人的存在问题的重要地位甚至中心地位,舍此不能讨论人的问题。

孔子所理解的直,是指父子之间不可隐藏的真情实感,而不是对偷羊这件事实本身的指证。但是,讨论人的存在和意义的问题,就不能没有情感,这正是儒学之所以重视情感问题的原因所在。这当然不是指对象思维,而是对人的存在本体的自我反思或自我实现。

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的哲学,人的哲学不仅要找到人的存在,而且要寻找人的意义和价值,它必须超越有限自我而实现大我或真我。把心灵问题看成是精神境界的问题,而不是知识结构的问题,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问题,而不是对世界认识到什么程度的问题,这是中国人文主义哲学所具有的最根本的特征。前者把人看成是理性的动物,心灵的根本特征在于理智能力,而其功能则在于认识世界。这个意思是体验之所得,不是认识之所得。

体天下之物决不是以万物为对象而认识之,它是在自家心里体会万物之所以为万物者,也就是以心为万物之体。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则是从本体体验而言,仁者本来是与物同体的,这个同体是指本心仁体之所贯或普照,人心如果与万物相隔离,没有对万物的同情与爱,则亦无所谓仁。

提前十分钟落地!南航空地联动为救治旅客争取时间

意和志就是指意向、意志而言的,不仅仅是通常所谓意识。西方一位学者马克斯·韦伯就是如此。中国哲学则把人看成是情感的动物、行为的动物,其目的则是使人成为圣人。周敦颐窗前草不除,问之,则曰与自家意思一般。

它要把人对象化,如同任何自然对象一样,进行实验和分析。但是体验也有不同层次,一般的心理体验为痛痒、苦乐之类,中国哲学从不否认,但这并不是它所提倡的。当然,意还有另一种用法,是指个人的主观意见和私心杂念,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我毋固,就是指这种意。心即天,心即道,心即理,心即太极,唯心无对。

这也是小体服从大体,只能在践形中实现。程颢的天地万物一体之仁,也是本体体验的结果。

提前十分钟落地!南航空地联动为救治旅客争取时间

在当前科技时代,人的智能已发展到很高程度,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果,可以造出代替人的智能机,以为人类服务,但是却不能使机器人变成人,无法解决情感、意志、自由、需要、目的、道德、审美等方面的问题,而这些问题正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根本问题。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仅包括许多方面,而且确实有形而上的超越。

要实现人生的价值,就必须体道,因为道作为生命价值之源,是绝对普遍的,不能成为认识对象,但是既内在于人而成为心之本体,则是能够体验的。中国的心灵哲学为宗教问题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解决方法。体验之所以有意味,有趣味,有情趣,就因为它是有情感的,不是抽象论证和纯粹理性的。老子主张无知无识,就是取消对象认识,进行直觉或直观,决不是不要一切知。诚是天人合一的范畴,也是价值真理范畴。正如吉尔伯特·赖尔所说,心不是机器中的幽灵[12],亦如理查·罗蒂所说,心不是我们的镜或本质[13]。

体验不是一般逻辑思维所能做到的,也不是一般语言所能表达的,因此中国哲学家经常用文学语言或诗的语言来表达,庄子则用寓言、比喻的方式来表达,这些寓言故事中充满了无穷的美学意趣和理想的人生境界,都是通过离奇荒诞的寓言故事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。[6] 这里的道,是指人之道,但人道即是天道,只是由人来实现。

荀子所说凡以知,人之性也。它并不承认有什么佛,但是却要人去成佛,它要成就的,正是自我超越的、无着无住、无滞无碍、任运自在的心灵境界。

魏晋时期的思想家对此也有很多论述,在此不必一一列举。如果说,心的超越意义主要是从存在本体上说,那么如何实现的问题就是从功能、作用上说。

庄子所谓无心之心,就是不作主客区分、没有对象认识,而在自我体验中实现自己的绝对心、无限心。从超越的层面说,中国的心灵哲学是一种形上学,但它不是关于实体的形上学,而是境界的形上学。但是把心作为认识主体而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这样的学说,并没有成为哲学的主流,而且未能得到发展,它很快被儒、道两家的心灵哲学所取代。这种体验就是心灵的自我体证和自我感受,它说明心具有绝对性、无限性,同时又离不开知觉作用。

心之本体虽是善,但意作为心之所发,有时却未必善,这就需要诚其意。作为个体的、现实的、感性的人,他的心灵不能不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,但是,从生命的本源处说,从心灵的创造性而言,它又是无限的、绝对的。

他举医者以手足麻痹不知痛痒为不仁,说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正是从体验上说的。理学家所说的心无内外、唯心无对、大其心、以体会为心,都是指绝对无限心,但是只有从自己的心理经验、心理情感开始,并且不断超越自我,才能真正体会到。

在主客对立的意义上,心作为认识主体,能够认识心之外的一切对象,包括抽象的理和道。程颢说:不当以体会为非心,以体会为非心,故有心小性大之说。

佛教哲学也是实现它所追求的心灵境界,并不是达到彼岸的实在。墨家的逻辑学与名辩家的概念论,充分肯定和发挥了心的认知功能。思是直觉思维,诚之是直觉体证,明是直觉了悟。体验之心即是无限之心、绝对之心,但无限不离有限,绝对不离相对,因此,体验作为一种心灵活动,它又是在经验中进行的,不是纯粹形而上的。

[4] 正是讲神明之心,而不是认知心,更不是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成心。这种认识充分发挥了人的理智分析能力,表现为形式化思维,无论先验的逻辑数学,或是经验的实证科学,以及理念论的哲学,都是走的这个路子。

它不是以建构理论为特点,而是以躬行践履为目的。按照中国哲学的理解,后者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,因而成为心灵哲学的重要内容(关于这一点,本书在第二章已有讨论)。

这种境界的实现意味着与天地同其德,个体生命虽有限而可以达到无限,虽暂时而可以实现永恒。王阳明所说,则是意向所产生的实践活动,它是现实的,并且是有实际效果的。


阅读更多

热门文章

(function(){ var bp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var curProtocol = window.location.protocol.split(':')[0]; if (curProtocol === 'https') { bp.src = 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 = 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

友情链接: